再读《以日为鉴:衰退时代生存指南》,了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三十年的凛冽现实。那些关于就业、学历、生存的挣扎与选择,像一面历史的镜子,照见一个经济体在衰退漩涡中的挣扎,也让每个在时代浪潮中浮沉的人,都能读到几分共鸣。此前的随笔漏掉了书中关于医疗、教育、产业人才的关键章节,这些领域的崩坏与调整,同样是日本衰退时代不可割裂的部分,如今增补完善。
保就业的代价:被牺牲的一代与停滞的未来
书的开篇就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保就业与保发展,到底该如何平衡?日本给出的答案,是用一代人的前途换来了表面的稳定。为了维持失业率在 5% 以下,企业放弃了对大学生的培养,转向保障老员工的岗位 ——1993 到 2003 年的 “就业急冻期” 里,大学生就业率从 85% 暴跌至 55%,71% 的企业认为员工成长是 “自己的责任”,甚至有 15% 的毕业生选择延迟毕业,只为保留应届生身份再搏一次。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全球在 90 年代迎来互联网、半导体的科技革命时,日本却将资金倾注于救助僵尸企业。以东芝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主动放缓设备投资,降低工艺更新频率,而半导体产业 “不进则退” 的特性,让韩国仅用 6 年就超越日本成为 “世界第一芯片大国”。科技的窗口期一旦错过,便是数十年的差距 —— 这或许是最沉重的代价:不仅牺牲了当下的年轻人,更断送了未来的产业根基。
临时工、漂流族:被时代遗忘的 “冰河世代”
书中反复出现的 “冰河世代”,是对 90 年代毕业生最刺骨的注解。1996 年《工人派遣法》修改后,企业被鼓励用临时员工替代正式岗位,此后十年,每两个大学毕业生就有一个沦为临时工,10 年内转正率仅 47%。他们拿着 263 万日元的平均年薪(仅略高于 200 万日元的贫困线),在低薪、无保障的岗位上挣扎,甚至被贴上 “垮掉的 70 后” 标签 —— 社会看不到他们的困境,只指责他们 “不够努力”。
更残酷的是,这种困境并非暂时。2020 年的数据显示,这批人仍是日本平均收入最低的群体,30 年都未走出阴影。那些在城市打零工、回不去故乡的年轻人,被称为 “漂流一族”—— 他们放弃了婚姻、生育与房产,像浮萍般在时代缝隙里生存。NHK 纪录片《穷忙族》、畅销书《工作漂流》,都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从《东京爱情故事》里乡下青年在东京的热血奋斗,到 30 年后《花束般的爱情》中年轻人的无奈离开,东京的故事底色,早已从激昂变成了苍凉。
学历贬值与考公热:理性选择下的集体焦虑
泡沫破裂后,日本遭遇了 “平成三大崩溃”,其中 “学历崩溃” 最让普通人感同身受:1994 到 2004 年,大学生起薪增长不足 10%,增长率仅为高中生的三分之一,两者薪资差距急剧缩小,“低薪白领” 群体大量涌现。为了在就业中突围,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陷入 “就业军备竞赛”—— 参加企业实习、疯狂考证,甚至出现 “找到工作就好,不问薪资” 的心态,社会上更流传着 “大学生即奴才” 的嘲讽。
硕博扩招则更像一场骗局。1991 年《研究院倍增计划》旨在为 “科学立国” 储备人才,可 2001 年日本不仅没迎来新兴产业爆发,反而陷入超级就业冰河期。扩招后,博士生就业率连续 9 年低于 60%,文科博士不足 40%,“读博 = 找不到工作” 成了社会共识,甚至出现 “博士远离” 现象 ——2003 年后,博士入学人数从 1.8 万跌至 1.4 万,其中 43% 是在职人士,真正想走学术道路的硕士仅占 40%。
当民间企业不再可靠,公务员成了新的避风港。80 年代,公务员因薪资低、休息少,被名校生视为 “人生失败组”,地方岗位甚至出现零报名;可到 90 年代,地方政府靠大基建充实财政,公务员年收入突破 1000 万日元(超过丰田员工),成了 “人生胜利组”。东京大学一天能办 30 场公务员培训,全日本都陷入考公狂热。但这场狂欢终究短暂,1998 年后基建投入连续 7 年负增长,地方财政崩溃,公务员又变回低薪内卷的 “苦差事”,2024 年报考率竟低于泡沫时期。
医疗与教育:曾经的 “铁饭碗” 为何成了 “黑色职业”
在衰退的浪潮中,医疗和教育这两个曾被视为 “稳定屏障” 的领域,也未能幸免。日本是东亚首个面临深度老龄化的国家,1970 年就提出 “医生数量翻倍” 计划,12 年间新增 33 所医科大学,医生总数从 10 万增至 20 万。可 90 年代后,65 岁以上老人消耗的医疗资源是年轻人的 4 倍,远超政府预测,医生缺口一度达 13 万。为控制医疗支出,政府推出 “按病种定额报销”,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医院和医生 —— 改革后,医生的考核标准从 “医术与患者满意度” 变成 “低成本治愈”,廉价药滥用、高价药被禁,甚至有医生因坚持合理诊疗被处罚。1995 到 1998 年,17 名规培医生过劳死;1997 到 2000 年,医患纠纷从 300 起暴涨至 3000 起,《白色巨塔》中 “佐佐木庸平案” 的原型事件,正是当时医患信任破裂的缩影。
教师职业的变迁同样令人唏嘘。70 年代日本因 “团块次代” 出生高峰,处于 “教员不足年代”,小学师生比接近 1:40;80 年代政府误判 “第三次婴儿潮”,大规模扩招教师,可少子化却来得更快。90 年代财政紧缩后,平成教师改革启动:教育经费削减、教师从 “国家公务员” 降为地方编制,2006 年更推出 “不适切教师管理办法”,考核不通过就可能失业。如今,教师成了日本 “过劳死最严重的行业”,被称为 “黑色职业”,2024 年报考比例不足 1:3,再也不是当年的香饽饽。
医药与理工科:产业突围中的挣扎与代价
医药行业曾是日本的 “明星产业”。70 年代到 80 年代,政府靠高补贴打造全民医疗,医保对药品定价宽松,药企有充足资金研发,日本迅速成为 “医药帝国”。可 90 年代后,为填补财政赤字,政府对 1.3 万种药品实施集采降价,全行业利润率跌至不足 6%,仅与传统制造业持平。更致命的是,当时全球正从化学药向生物医药转型,日本却因利润不足错失窗口期 ——1998 到 2004 年,FDA 批准的 168 种新药中仅 6 种来自日本,生物药全球排名跌至第 23 位。直到 2002 年,政府推出 “三类比价法”:对独创新药(FIC)给予高溢价,对改良药(Me-better)按临床价值加成,对模仿药(Me-too)强制低价,才倒逼药企转型。第一三共集团放弃 Me-too 药物,专攻 ADC 领域,靠新药 DS-8201 登顶日本医药市值第一,这才让行业看到复兴希望。
理工科的衰落则更显无奈。明治维新后,理工科一直是日本 “立国之本”,50 年代理工科毕业生占比超 90%;可 80 年代金融、房地产崛起,经济类、建筑类专业分数线飙升,理工科遇冷。90 年代泡沫破裂后,日本推动 “全民出海”,中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本土岗位减少,而服务业年增速达 8%,大量工程师受不了低薪内卷,转行去做零售、医疗。最终,只有高端制造业工程师受益,中低端从业者则陷入 “低薪 30 年” 的困境 —— 书中那句 “选错制造业类别,大概率要走完低薪内卷的一生”,道尽了产业分化下的个体悲凉。
以日为鉴:衰退里的思考
重读这本《以日为鉴》,最深刻的感受不是 “衰退有多可怕”,而是 “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脆弱与坚韧”。日本的故事里,有政策误判的代价(如少子化误判导致教师过剩),有产业选择的遗憾(如错失半导体窗口期),更有无数普通人的挣扎 —— 冰河世代的 30 年低收入、漂流族的无依无靠、医生教师的职业困境,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我们:衰退从来不是抽象的经济数据,而是具体的人生磨难。
但书中也藏着生存的智慧:如今日本年轻人的 “做好储蓄”” 不乱消费 ““低欲望生活”,是对衰退的被动适应;而医药行业靠分层定价重回正轨、高端制造业的坚守,則是主动突围的尝试。或许,以日为鉴的真正意义,不是恐惧衰退,而是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避免重复错误 —— 不牺牲下一代的未来,不放弃对创新的投入,不让制度性困境将个体推向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