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LLM:撰写大模型落地提示词的关键

在大模型落地实践中,人们常聚焦提示词工程与工作流优化,却忽视关键:其有效应用大模型高度依赖多维度核心能力,其中业务理解和沟通能力尤为关键。这要求团队不仅要精准把握业务需求的深层逻辑,还要能通过高效沟通,将业务场景转化为清晰的指令设计,最终驱动问题解决。这些能力贯穿需求对接、指令设计到问题解决全流程,是大模型发挥价值的必要支撑,任何环节缺失都会影响落地效果。

一、基础支撑:业务理解与沟通能力

要让大模型干活,第一步不是写指令,而是先把 “业务逻辑” 和 “沟通衔接” 做扎实 —— 这是所有工作的底层基础,没这两项能力,后面的事根本推进不下去。

日常对接时,要依赖业务方的输入:比如一开始要问清他们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处理数据时有哪些约束条件,如 “什么样的结果算错”(badcase 标准)都确认。

而且沟通不是一次性的事,从最开始对齐目标,到中间根据业务反馈调整指令,再到后续迭代优化,整个 “需求澄清 - 沟通 - 打标 - 调整” 的循环里,沟通都占着不小的比重 —— 按我们实际干活的体感,至少得有 1/3 的时间花在这上面。要是沟通断了档,要么指令跟业务需求脱节,要么上线指标不达标,后续迭代更是一团乱。

二、核心能力:用系统思维解决全链路问题

光懂业务、会沟通还不够,还得有把问题拆解开、全链路搞定的系统思维 —— 大模型落地不只是 “写指令”,要考虑的其他维度。

1. 指令设计:精细平衡才能出效果

写指令时最常纠结两个问题:是用一个大 Prompt 还是拆成多个小 Prompt?Prompt 里步骤顺序该怎么排?

得综合算一笔账:比如拆成多个 Prompt,正确率可能会高一些,但维护起来要改好几处;用大 Prompt 虽然方便维护,可有时候会拖慢处理速度。

步骤顺序也很关键,不同顺序结果差不少。比如 “先明确规则再处理数据” 和 “先试处理再补规则”,前者一开始就得把业务规则列清楚,大模型不容易跑偏;后者虽然灵活,但遇到没覆盖的情况容易出错,多次尝试后,最终还是觉得前者更稳,毕竟大模型得先知道 “边界”,才能少走弯路。

2. 多指标把控与问题解决:从把控到落地的全流程能力

大模型落地不能仅关注正确率,还需兼顾多指标把控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多指标把控上,耗时是关键因素,其受指令设计、大模型能力及资源分配的影响。若算力不足、数据量过大,即便指令优质,处理速度也难以提升。

同时,输出格式需严格规范,以 JSON 格式为例,需提前与业务方确认字段名、数据类型等细节。

而问题解决能力体现在从调研到编码的全流程落地。比如将文档中的表格转换成结构化数据后再输入大模型,可显著提升结果提取完整率,有效避免问题发生。

4. 上下文构建:应对挑战的技术方案

构建上下文时,内容过长易导致大模型处理效率低、信息丢失,RAG 虽能解决,但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复杂文档解析难题,采用专业工具结合预处理,提取图表数据转为文字,显著提升解析效果;分块策略从固定长度转为语义单位,以 “章节”“段落” 划分,使召回内容更完整、答案更精准;针对召回内容不相关问题,优化检索词、调整向量库参数提高相关度阈值,减少无关信息干扰。

三、工作本质:把每个落地项目当成 “自己的产品”

大模型落地的核心在于打造可实际应用的产品,绝非完成任务即可。从需求对接、指令设计,到上线迭代的全流程,都需以主人翁意识推进。

这一过程也是能力进阶的过程。初期可能仅掌握指令编写,随着项目复杂度提升,逐渐学会与前后端协同,甚至通过编程解决问题。单一技能已难以应对复杂任务,需要具备业务理解、拆解问题、把控风险的综合能力,才能驱动大模型为业务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