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1957 年 1 月 27 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原文为:“你不研究反面的东西,就驳不倒它。” 该讲话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具体章节为《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以下从历史背景、理论内涵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意识形态斗争与思想建设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震荡
1956 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引发社会主义阵营思想混乱。毛泽东敏锐意识到,若不系统研究和批判错误思潮,将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他在 1957 年 1 月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强调:“不懂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这一论述直接回应了国际共运中的思想危机。
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推进
1957 年整风运动期间,极少数右派分子借 “大鸣大放” 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认为,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反面观点,才能彻底揭露其本质。他指出:“我们还要让他们猖狂一个时期,让他们走到顶点。” 这种 “引蛇出洞” 的策略,正是建立在对反面事物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大跃进” 运动中,盲目冒进的 “左” 倾思想泛滥。毛泽东在反思中认识到,若不系统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将难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理论。他强调:“对于反面教员的作用,不可一笔抹杀。” 这种对反面经验的重视,为后来纠正 “左” 倾错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二、理论内涵: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践化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研究反面事物,本质上是通过分析矛盾的对立面来把握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批判资产阶级右派言论时,他通过剖析其逻辑漏洞,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认识论的辩证发展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强调认识的 “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研究反面事物属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深化,只有通过对错误思想的系统批判,才能实现对真理的更深刻把握。正如他所言:“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思想斗争的方法论创新
毛泽东提出 “团结 — 批评 — 团结” 的公式,主张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达到新的团结。在 1957 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明确将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方法界定为 “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而研究反面观点正是这种方法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