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这句 “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其思想根源与历史背景紧密交织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中。结合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语境,这句话的提出具有三重重要意义:
一、对教条主义的彻底批判
1930 年代,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灾难性后果。他们机械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甚至提出 “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 的荒谬论断。在第五次反 “围剿” 中,这种脱离中国实际的军事路线导致红军被迫长征,革命力量损失达 90%。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尖锐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与 “问一个为什么” 的思想一脉相承。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进一步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的对联,批判那些只会背诵马列词句却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者。他强调:“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绝对不应盲从”,这实际上是对党内长期存在的 “唯上、唯书、不唯实” 倾向的彻底清算。
二、思想建党的关键举措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员数量从 4 万激增到 80 万,其中 70% 以上来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这些新党员革命热情高涨,但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容易受自由主义、宗派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例如,抗大某些学员存在 “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 的组织涣散现象,这种自由主义倾向严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
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中列举了 11 种具体表现,如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等,并指出其根源在于 “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为克服这种思想惰性,他提出 “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实质是要求党员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主观世界,确立 “理论和实际统一” 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突破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系统阐述了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一论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考据学命题提升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为 “问一个为什么” 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当时党内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 “言必称希腊” 的教条主义,另一种是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毛泽东强调:“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求全党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掌握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这种 “周密思考” 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的实践基础之上。
结语
毛泽东同志强调的 “问一个为什么”,深刻揭示了思考的核心在于探究根源。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关注 “是什么”(What)以明确事物表象,知晓 “怎么做”(How)以掌握行动路径,更要深挖 “为什么”(Why)来洞察本质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