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越多,焦虑越少。当对未来有准确的判断,就不会有焦虑。提高判断力的方法是掌握事物的规律。”
第一步:规律从不是束缚,而是方向
1937 年的延安,抗大的课堂上正弥漫着一种特殊的 “焦虑”:党内因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路线屡遭重创 —— 王明照搬苏联模式的 “左” 倾主张让红军损失惨重,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放弃革命领导权,党员们在复杂的革命形势前无所适从,不知道中国革命该往何处去。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乱局中,毛泽东为抗大学员讲授哲学课程,后来整理成《实践论》。他在文中尖锐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这并非空洞说教,而是对血的教训的总结 —— 此前革命的挫折,本质上都是违背了 “中国革命需结合本土实际” 的规律。
第二步:以客观规律做判断
1938 年的中国,抗战已进行十个月,“亡国论” 与 “速胜论” 两种论调搅得全民人心惶惶:有人哀叹 “战必败”“再战必亡”,有人幻想靠外援能迅速取胜,整个社会被不确定性的焦虑笼罩。
就在延安凤凰山下的窑洞里,毛泽东埋首于军事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典籍,撰写《战争论》,深入剖析中日双方的矛盾本质: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消耗,中国是大国能支撑持久作战;日本失道寡助,中国能获得世界同情。基于这些规律分析,他写出《论持久战》,明确提出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稳住了全民心态。
第三步:练耐心的功 —— 在长期求索中修从容
毛从长征途中想方设法收集马列著作,到陕北时期三四夜不眠研读哲学新书;从 1936 年开始批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到 1938 年凝聚集体智慧完成《论持久战》,每一步都是 “用耐心找规律” 的坚持。用耐心钻研规律,因掌握规律更有耐心。当年红军靠 “持久战” 的信念熬过艰难岁月。
结语
《毛选》的诞生,本就是毛从焦虑迷茫走向坚定从容的思想记录。他对抗的是亡国危机与思想混乱 —— 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