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能力 / 意愿矩阵:关于领导风格的思考

大一加入 JA 社团后,我通过与企业实习归来的师兄师姐交流,开始接触基础管理学知识。他们分享的组织架构搭建、团队协作案例。一次在图书馆的偶然看了《麦肯锡管理必读》,彼时记录下的 “能力 / 意愿矩阵” 概念,在四年后踏入职场时,成为我理解管理工作的重要输入。

2019 年,在积累两年工作经验后,我开始带领小团队。角色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 “能力 / 意愿矩阵” 的实践价值。我将从上级那里学到的管理经验,与这个经典理论相结合,灵活应用于实际管理场景中。

面对团队中处于成长阶段的职场新人,他们因工作经验尚浅,在复杂的算法项目前难免感到困惑,呈现出典型的 “经验待积累 + 低意愿” 状态。我运用矩阵中 “指示” 型管理风格,将任务拆解为具体可执行的小目标,并建立每日进度跟进机制,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帮助新人快速掌握工作方法,更让我意识到,“指示” 风格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助力新人成长的有效路径。

对于团队里经验丰富却对重复性工作感到倦怠的老同事,即处于 “经验丰富但低意愿” 的状态,我采用矩阵中的 “激励” 策略。通过主动沟通,挖掘他们的职业兴趣,为其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在他们取得成果时,及时在团队中公开表扬。这种管理方式有效激发了团队活力,也让我明白,管理本质是双向需求的平衡与满足。

在工作中,我见过不少管理失误的案例:有的领导让刚入职的新人直接承担核心项目,美其名曰 “锻炼”,却导致新人陷入迷茫;有的领导对资深员工管控过细,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每当此时,我就会想起 “能力 / 意愿矩阵” 的指导意义 —— 优秀的管理不是凭直觉行事,而是要精准把握下属的状态,从而选择最适配的管理策略。

接受者状态 匹配领导风格 适用场景(示例) 核心做法
经验待积累 + 低意愿 指示

新人首次接触复杂机器学习算法任务

(如稀疏类别的多分类模型)

1. 通过阐明任务价值(如 “该模型可显著提升识别准确率”)、设定阶段性小目标(如 “1 周内掌握数据标注标准流程,2 周内搭建基础神经网络架构”),激发工作热情;

2. 分解任务步骤(先学习数据清洗与标注,再掌握网络结构原理,最后实践 PyTorch 模型训练),全程指导关键操作(如教授交叉验证方法避免过拟合);

3. 加强过程监督(如每日检查数据标注规范性),及时纠正问题(如指导调整超参数解决过拟合现象)。

经验待积累 + 高意愿 引导

新人主动申请挑战性机器学习任务

(如尝试运用 NLP 模型进行文本分析)

1. 初期投入时间讲解核心技术原理(如注意力机制、词嵌入技术),解答技术难题(如处理文本长度不一致导致的模型输入错误);

2. 包容试错过程(如模型性能未达预期时,共同分析数据不平衡或超参数设置问题);

3. 随着能力提升,逐步减少干预(如让其自主探索学习率调整策略)。

经验丰富 + 低意愿 激励

资深算法工程师对重复性机器学习基础任务失去兴趣

(如长期负责常规数据预处理与经典模型复现)

1. 通过深度沟通找出动力不足根源(如 “认为任务缺乏技术创新空间”);

2. 提供激励措施(如引入任务创新模块,尝试将主动学习融入数据预处理流程,或复现前沿论文模型),及时反馈工作成果(如 “优化的数据预处理流程显著提升训练效率”);

3. 明确目标导向(如 “缩短数据集预处理耗时”),给予方法选择自由(不限制具体数据清洗工具)。

经验丰富 + 高意愿 授权

核心算法工程师负责重点机器学习项目

(如牵头设计适配业务的多模态模型技术方案)

1. 赋予充分自主权(如自主选择微调框架、组建跨职能团队),邀请参与关键决策(如共同确定多模态数据融合策略与评估指标);

2. 鼓励承担责任(如自主决定模型迭代优先级),支持创新尝试(如探索少样本微调与领域自适应结合的前沿方法);

3. 不干涉具体工作细节,全力提供资源支持(如协调高性能 GPU 集群、对接核心业务数据)。

有些知识当下难以领悟,不妨暂且沉淀,待积累足够阅历后再回顾,自会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Landsberg, M. (2009). 麦肯锡管理必读:分享 激励 领导 (曾献,译). 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