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2章 危邦行蜀道 乱世坏长城
张朝唐吃了一个玉米饼,问道:“前面镇上杀了不少人,是什么匪帮干的?”老头儿叹了口气,道:“什么匪帮?土匪有这么狠吗?那是官兵干的好事。”张朝唐大吃一惊,道:“官兵?官兵怎么会如此无法无天、奸淫掳掠?他们长官不理吗?”
金庸每本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都是为侠以武犯禁做铺垫。
乱世功名,得之无益,反足惹祸。”
张朝唐来明朝求学,这句忠告真是耐人寻味。
第4章 经年亲剑铗 长日对楸枰
安大娘又叮嘱道:“这位老前辈脾气很古怪,你不听话,他固然不喜欢,太听话了,他又嫌你太蠢,没自己主意,只好碰你的缘法吧。”
那老人听得袁承志嘻笑之声,踱出房来,笑道:“好啊,你小小年纪,居然已知行侠仗义,救人妇孺。可了不起哪!你有什么本事,倒使出来给我瞧瞧。”袁承志给他说得面红过耳,忸怩不安。
厉害,小小年纪就知道露怯,讨长辈喜欢。 袁承志一直都是长辈喜欢的人,做事很有分寸。 在同龄人之间,又非常有豪气,不拘一格,因此温青青和阿九才会很喜欢,即使其貌不扬。
穆人清平时早已把本门门规,以及江湖上诸般禁忌规矩、帮会邪正、门派渊源、武功家数告知了他,这时又择要一提,最后道:“你为人谨慎正直,我是放心得过的。只是你年轻之人,血气方刚,于‘女色’一关要加意小心。多少大英雄大豪杰只因在这事上失了足,弄得身败名裂。你可要牢牢记住师父这句话。”承志凛然受教。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小说的结尾和鹿鼎记交代的九难的遭遇,袁承志依然没有处理好。
他不知承志已醒,阴恻恻的笑了两声,弹去了蜡烛上灯花,打开秘笈看了起来,身子微微晃动,满脸喜色。他翻了几页,有几页黏住了揭不开来,伸食指在口中一舐,蘸了些唾液又去翻阅,这般翻了几张,承志突然想起,书本上附有剧毒,他如此翻阅,势必中毒,不由得“呀”的一声叫了出来。
夏雪宜这招不知坑了多少温家的人。
第5章 矫矫金蛇剑 翩翩美少年
袁承志初出茅庐,对李岩的风仪为人,暗生模仿之心,便去买了书生衣巾,学着也作书生打扮。他不知师父在江南何处,只有径向南行,随遇而安。
但是整部小说砍下来,李岩和袁承志交集的地方不多,很难感觉的出来袁承志对李岩的崇拜之情。 这和天龙八部中,段誉对乔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乔峰和段誉的交际甚多,因此崇拜之情跃然纸上。
第7章 踰墙搂处子 结阵困郎君
袁承志听得毛骨悚然,心想:“这金蛇郎君虽然是报父母兄姊之仇,但把元凶首恶杀死也已经够了,这样做未免过份。”又想:“温方施怎地迁怒于人,连自己的两个媳妇也杀了?”不自禁的摇头,很觉不以为然。
没人做事有点分寸的?
整部小说中,感觉温家五老和归辛树夫妇的行为举止非常的莽撞,又不是少年,为了一点分寸也没有。 感觉整个武林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没脑子。
- 后面的金龙帮帮主焦公礼和焦宛儿倒是非常有分寸,处理事情井井有条。
- 焦宛儿找到杀父仇人的时候,也知道第一时间先通知袁承志。
第12章 慷慨同仇日 间关百战时
这一章节的题目取自袁崇焕的诗句“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可以看出金庸先生是欣赏袁崇焕的。
袁承志怒道:“昏君奸臣为非作歹,那也罢了,北京城的老百姓,却也如此可恶!”孙仲寿道:“老百姓不明真相,只道皇帝的圣旨,是再也不会错的。清兵在北京城外烧杀掳掠,害死的人成千成万,因此百姓对勾结敌兵的汉奸痛恨入骨。”
实际上袁承志真正跟阿九发生交际是在皇宫,当时袁承志逃入阿九公主的寝宫。 在此之前,袁承志只不过惊鸿一瞥念念不忘。
下卷
第1章 挥椎师博浪 毁炮挫哥舒
皇太极道:“洪承畴这人,本事是有的,可是骨气就说不上了。先前我已待他太好,若再赐他高官厚禄,这人还肯出力办事吗?哼,崇祯封他的官难道还不够大,那时他做的是什么官?”范文程道:“启奏皇上:那时他在南朝官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军务,麾下统率八名总兵官,实是官大权大。”皇太极道:“照啊。我封他的官再大,也大不过崇祯封他的。要他尽心竭力办事,便不能给他官做,把他吊在那儿,叫他摇摇晃晃的摸不着边儿。”三臣齐声道:“皇上圣明。”
训臣术。
皇太极点头道:“汉人的学问,不少是很好的。只不过作主子的,读书当学书里头的道理策略,不必学汉人的秀才进士那样,学什么吟诗作对……”
士大夫的构建始于光武帝刘秀。
士大夫 = 官吏 + 儒生
“士大夫”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有两面性:一面叫做“儒生”,就是他们要负责传承儒家的文化;另一面叫做“官吏”,就是他们要作为政府的官僚,担负起国家的日常行政工作。 (阎步克 1996; 卞恒沁 2018)
这项创举是光武帝刘秀1完成的。
秦朝到西汉的这段历史上,官吏和儒生水火不容。 秦朝初年,代表官员的李斯,要搞郡县制。而当时的一个大儒,叫淳于越就要搞分封制。 李斯后来居上,间接发动焚书坑儒。 儒生和官吏这两种角色,分别代表了当时的精神追求和社会治理这两个侧面。 (阎步克 1996; 卞恒沁 2018)
- 前者关注社会理想
- 后者关注治理效率
没有任何一方得理念可以长久。
- 秦始皇,“以吏为师”,二世而亡。
- 西汉末年的王莽,恢复井田制,全国土地重新分配,被各地的豪族推翻。
刘秀做了两件事,让两种人融合成了一种人,士大夫。 (阎步克 1996; 卞恒沁 2018)
第一件事叫做“尊儒”。天子讲学,使得官吏效仿。 第二件事叫做“吏化”,让儒生入仕前,基层锻炼。
这里皇太极还是士大夫中的儒生特性劈出来了,太高的社会理想,不够效率,不能解决当下问题。
第2章 剑光崇政殿 烛影昭阳宫
皇太极叹道:“你爹爹袁公,我是很佩服的。可惜崇祯皇帝不明是非,杀害了忠良。当年你爹爹跟我曾有和议,明清两国罢兵休民,永为世好。只可惜和议不成,崇祯反而说这是你爹爹的大罪,我听到后很是痛心。崇祯杀你爹爹,你可知是那两条罪名?”
皇太极一直主和,因为面对资源、人口的对比,根本不可能和明朝打持久战。 但是明熹宗和明思宗这两兄弟的傲慢自大,一直没有花心思思考过这件事情。 前者只想搞木头,后者置之不理。
明朝是自己覆灭的,并非给满清所打垮。
第3章 娇娆施铁手 曼衍舞金蛇
第4章 荒冈凝冷月 纤手拂晓风
众人来到胡同外十余丈处,焦公礼的几名弟子已迎了上来,说闵子华和他师弟洞玄道人在屋里说话。众人见袁承志出手相助,精神大振。 焦宛儿问袁承志道:“袁相公,可以动手了么?”袁承志道:“叫大伙守在外面,咱们几个人先去一探。”焦宛儿道:“好!”低声对众帮友吩咐几句,和袁承志等跃进墙去。焦宛儿轻功较差,落地时脚下微微一响,屋中灯火忽地熄灭。焦宛儿知仇人已经发觉,不能再探到什么,微发轻哨,四周屋顶到处都探出头来。焦宛儿叫道:“姓闵的,出来瞧瞧,是谁来啦!”
焦宛儿倒是非常有分寸,处理事情井井有条。 焦宛儿找到杀父仇人的时候,也知道第一时间先通知袁承志。
第5章 青衿心上意 彩笔画中人
公主嗯了一声,坐在榻上,声音中透着十分娇慵。一名宫女道:“烧上些儿香吧?”公主又嗯了一声。过不多时,青烟细细,甜香幽幽,承志只觉眼饧骨倦,颇有困意。那公主道:“把我的画笔拿出来,你们都出去吧。”承志微觉讶异:“这声音好熟?似乎是阿九……唉,我老是想着她干什么?一天想她十七八遍也不止,真正胡涂透顶。”暗暗着急,心想这公主画起画来,谁知要画上多少时候。
承志老大纳闷,细看房中,房门斜对公主,已经掩上,窗前珠帘低垂,除了硬闯,决计走不出去。过了良久,只听公主伸了个懒腰,低声自言自语:“我天天这般神魂颠倒的想着你,你也有一时片刻的挂念着我么?”说着站起身来,把画放在椅上,把椅子搬到床前,轻声道:“你在这里陪着我!”宽衣解带,上床安睡。
其实一直没太懂,两人交际甚少,金庸先生一直想表现出两人是一见钟情,但是感觉大半部小说看起来,火候不够。
第6章 朱颜罹宝剑 黑甲入名都
何铁手抿嘴笑道:“是啊,跟人家同床合被,你怜我爱,那也是为了国家大义。嘻嘻!”承志登时满脸通红,手足失措,道:“甚……什么?你怎么……”何铁手笑道:“公主被子里明明藏着一人,我们这些江湖上混的人,难道会瞎了眼么?嘻嘻,我正想抖了出来,幸好眼睛一晃,见到师父的肖像。这个交情,岂可不放?”承志心想原来是那幅肖像没收好,以致给她瞧了出来;转念之间,又暗叫惭愧,若不是那幅肖像,何铁手揭开被来,那可更加糟糕了。
机智的一逼
何铁手在前领路,继续向西,一路上称赞阿九美丽绝伦,生平从所未见,又说瞧不出一位金枝玉叶的妙龄公主,竟然一身武功,那定然是袁承志亲手教的了,明师手下出高徒,当然如此,何况这位明师对高徒又是加意的另眼相看。现今公主是师姊,将来则是师娘。但不知和夏姑娘两个,谁大谁小,一个先入山门,一个身份尊贵,可有点摆不平了,不过公主美貌得多,师父多半要偏心。
袁承志和何铁手相处简单,何铁手对袁承志只有崇拜之情。 小说后面也交代了何铁手对袁承志的看法,毕竟喜欢袁承志的人很多,除去温青青和阿九,还有焦宛儿。 袁承志已经在温青青和阿九之间焦头烂额,根本不会有心思在何铁手身上。 何铁手的爱情观里是需要男子必须只爱她一人,否则没什么意思。
何惕守笑道:“师父你这可想错了,你以为我要劝你再娶我自己做我的四师娘吗?错了,错了!如果世上没阿九二师娘,我倒真挺想嫁你的,那时候要是你传我武功不尽心,我就扯住你耳朵,罚你跪下。世上既有了阿九这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我就一心一意只做你徒弟了。你全心全意的疼着她,向着她,宠着她,人家做你的小老婆还有什么好?”她说到这里,神色坚决,摇了摇头,说道:“不做,不做,说什么也不做!”
何惕守道:“不说又不痛快。好,就跟你说。第一,阿九这小妹妹娇娇滴滴,美丽无比,教人一见就爱,我舍不得毒死她;第二,就算我当真硬起心肠,一个不小心失手毒死了她,你一定悲伤无比,整天愁眉苦脸,对她念念不忘,她本来只一百分可爱,你心里把她放成了一千分、一万分,月里嫦娥,天仙化人,你怎么还会把第二个女子放在心上?因此我决不做你小老婆!男人如不把我爱得要死要活,发疯发癫,嫁了他有什么味道?不管做大老婆、小老婆都一样。”
想起之前《侠客风云传》中,蓝婷2 的原型就是何铁手,感觉很好,和男主东方未明一开始没有太多的交集,都是细水长流,要发展蓝婷线的话,是需要做很多养成任务最终才能达成。
第7章 嗟乎兴圣主 亦复苦生民
“朕登极十七年,致敌入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崇祯御笔。”纸上血迹斑斑。 袁承志拿了这张血诏,颇感怅惘,二十年来大仇今日得报,本是喜事,但见仇人如此凄惨下场,不禁恻然久之,心想:“你话倒说得漂亮,什么勿伤百姓一人。要是你早知爱惜百姓,不是逼得天下饥民无路可走,又怎会到今日这步田地。”
明思宗朱由检对百姓之吝啬,时刻守着自己的小金库。
正如柏杨所说,不能因为一次义举,一次口号就认为是正义之师。
袁承志走进厅中。程青竹、胡桂南等人都气愤愤的述说市上所见,说道闯军入城之后,占住民房,奸淫掳掠,无所不为。承志心下吃惊,说道:“如此做法,民心大失。我亲眼见到大王在城头射了三箭,严禁杀人掳掠,定是大王尚不知情。我这就去禀报,请他下令禁止。”程青竹劝道:“盟主,闯王部下有许多本是盗贼出身,来到这帝王之都,花花世界,那有不放肆一番的?且过得几天,再向大王进言吧。”承志道:“不成,过得几天,北京城里老百姓都给他们害苦了。救民如救火,怎能等得?”
中共中央领导人对这篇文章十分注意,在军队进入大城市之前,三令五申,不得骚扰民居。有记载说,当年毛泽东在率领高级文武官员进入北京之时,曾笑称:“我们进北京去要应一场大考。”
原来三张纸笺上均浸了剧毒汁液,纸笺稍稍黏住,笺上写了激人愤怒的言辞,使人狂怒之际不加提防,以手指沾湿唾液,剧毒就此入口。这是五毒教下毒的三十六大法之一。金蛇郎君当年从何红药处学得,用在假秘笈之上,张春九即因此而中毒毙命。
颇有下一部小说韦小宝的风格,不费吹灰之力。
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其中指李自成失败的三大原因:一、骄傲自满,二、失却原来的优良作风和纪律,三、屠戮功臣,使领导核心解体。)
所以说,李自成不适合当皇帝,不会守江山,不能严明纪律。
第8章 空负安邦志 遂吟去国行
穆人清道:“各人已经到齐,咱们便尽快把事情办了罢!”说着请出风师祖遗容,摆了香案,点上香烛。众弟子一一跪下。何惕守缩在一角,偷眼望着袁承志
华山派祖师应该指的就是风清扬了。
何惕守待得众人走开,对袁承志轻声道:“师父,咱们已问明了阿九的住所,等夏姑娘伤好,你就可偷偷去瞧她,我给你瞒得紧紧的,担保夏姑娘不会知道。就算你不敢走开,只要你肯好好教我功夫,我代你去偷偷找阿九,什么传话递言,传书递简,决不能让夏姑娘有半点疑心。你徒儿这手功夫,说得上天下无双。”袁承志啐了一口,不去理她,决意自己去找阿九,不用这个徒儿代劳。
何铁手的这些温柔更像是鹿鼎记里面的双儿,这个徒弟真是机智。
其实,自古以来,世上的事都是这样的。说是为百姓出头,自己得了天下,又转头来欺压百姓了。楚霸王说秦始皇虐待百姓,起兵亡秦,但他攻破咸阳之后,大抢大掠,将全城烧得干干净净。汉光武、赵匡胤是好皇帝,他们杀的百姓、屠的城那还少了?”袁承志长叹一声,道:“那么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百姓的名义一直在被代表。 非常讽刺。
袁承志甚为感慨,问起史阁部战况,朱安国不禁流泪,说清兵于四月十五日攻扬州城,史阁部五次拒降,奋力应战,朱安国也在他身边助战,到二十五日城陷,史阁部就义。金蛇营派去助战的一千名兵将大部殉难。城破后清兵大肆烧杀,十日之间杀了八十余万人,后来称为“扬州十日”,惨酷无比。朱安国于城陷后带了少数部兵逃出。
哈哈,把多尔衮的话,当屁放了。政客难道真有心怀百姓的吗?
洪胜海忽然想起一事,向承志磕了个头,说道:“小人遵奉将令,这就告别,相公和各位千万保重。鞑子势大,当真打不过,那也罢了。依小人之见,不如落草,占山为王,便似沙寨主从前一样,总之不降鞑子,不投朝廷,不跟闯王,不害良民!”
真的是误苍生,真的就算打下了天下,自己也无法保证能约束手下,不落闯王的后尘。既能打下江山,又能善待功臣,约束兵将,何其难。
第9章 袁崇焕评传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觉得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对于满族人入主中国一事,近代的评价与前人也颇有改变。所以袁崇焕的功业,不免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渐渐失却光采。但他英雄气概的风华却永远不会泯灭。正如当年春秋战国时七国纷争的是非成败,在今天已没有多大意义了,但孔子、介子推、蔺相如、廉颇、屈原、信陵君、荆轲等等这些人物的生命,却超越了历史与政治。
因此岳飞的评价很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明末那段不幸的日子中,任何人都是不幸的。每一个君主在临死之时,都深深感到了失败的屈辱:崇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如果他不是被人谋杀的,那么是惟一的例外)、蒙古人的首领林丹汗、朝鲜国王李佑,始终是死路一条的将军和大臣(奋勇抗敌的将军与降敌做汉奸的将军,忠鲠正直的大臣与奸佞无耻的大臣,命运没太大分别,但在一个比较温和的时代,奸臣却常常能得善终,例如秦桧),愤怒不平的知识份子,领不到粮饷的兵卒,生命朝不保夕的“流寇”,饥饿流离的百姓,以及有巨大才能与勇气的英雄人物:杨涟、熊廷弼、孙承宗、李自成、史可法、袁崇焕。
太平时代不做官? 伴君如伴虎,要当大官,就得想好被皇帝杀头的准备。
张居正于万历十年逝世,二十岁的青年皇帝自己来执政了。皇帝追夺张居正的官爵,将他家产充公,家属充军,将他长子逼得自杀。 神宗是相当聪明的,而且喜欢读书。中国历史上的昏君大都有些小聪明,隋炀帝、宋徽宗、李后主,都是文采斐然。明神宗的聪明之上,所附加的不是文采,而是不可思议的懒惰,不可思议的贪婪。皇帝懒惰本来并不是太严重的毛病,他只须任用一两个能干的大臣,什么事情都交给他们去办就是了,多半政治只有更加上轨道些,中国历史上不乏“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先例。然而神宗懒惰之外还加上要抓权,几十年中自己不办事,也绝对不让大臣办事。这在世界历史上固然空前,相信也必绝后。
别懒啊,不要觉得不沟通就是机智啊,实则乱来。
以中国之大,为什么经常缺乏有才能的统帅?根本症结是在明朝一个绝对荒谬的制度:由文官指挥战役。
这个制度的根源,在于皇帝不信任武官。明朝皇帝不信任武将,怕他们手里有了武力,就会抢夺皇帝的宝座,先是派文官去军中监视,后来索性叫文官做总指挥,到后来连文官也不信任了,于是再加派太监作监军。太监既是皇帝的心腹亲信,另有一样好处,太监没有儿子,篡位的可能性就很小。做了皇帝而不能传于子孙,做皇帝的兴趣就大打折扣了。
光武帝创士大夫,整合儒生和官吏,是靠身体力行的,神宗这种不见人的风格,完全没办法保持士大夫素质的培养啊。
今日中国领土中的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青海、内蒙古等等大片土地,都是满洲人得来的。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俄罗斯东部 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
所以清廷不是汉人皇室,但是也承认了,毕竟那么多领土在那。
清兵都有辫子,在那时,汉人只要听到“辫子兵”三字,不由自主的就胆战心惊,直到十余年后仍是如此。李自成部下的闯军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健卒,席卷而东,攻破北京,在山海关前的一片石和吴三桂部大战时,丝毫不落下风。但清兵突然出现,闯军中响起“辫子兵来了!辫子兵来了!”的惊呼,数万精兵就此全军大溃,一败涂地。李自成逃出北京,向西急窜,“大顺”朝终于覆灭。在那时候,“辫子兵”就是“无敌雄师”的代名词。
这算不算闯王威猛的打折扣?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了这一个大败仗。清人从此对袁崇焕十分敬畏。
三月,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魏忠贤见他地位重要了起来,开始对他提防,派了两名亲信太监刘应坤与纪用去宁远监军。 皇帝派特务监视部队长官,是历代政治腐败时常常出现的情形。 特务干预军事,后果一定极差,所以袁崇焕上疏反对,但抗议无效,特务太监非来不可。朝廷为了安抚他,加他一个兵部右侍郎(正三品,相当于国防部第二副部长)的头衔,并赏银币,子孙世袭锦衣千户。
明朝每年以二十万两银子买得一年和平,代价低廉之至。万历末年,熊廷弼守辽之时,单是他一军每个月的饷银就需十多万两银子。
南宋之时,岳飞、韩世忠、刘锜、张俊、吴璘、吴玠等大将,都是兵精能战,金人后方不稳,黄河长江以北的义民纷纷反金,形势上利于北伐,议和是失却了恢复的良机。明末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及金兵,惟一可以依赖的只西洋大炮。但当时的大炮十分笨重,不易搬动,只能用于守城,不能用于运动战,而且并无可以爆炸的炮弹,威力比较有限。
对于明朝最重要的是,宋金议和,宋方绝对屈辱,每年片面进贡金帛,并非双方互赠。宋朝皇帝对金称臣。[58]然而皇太极却甘愿低于明朝皇帝一级,只要求比明朝的诸臣高一级。皇太极一再表示,金国不敢与中国并列,只希望地位比察哈尔蒙古人高一点就满足了。[59]他和袁崇焕书信来往,态度上是很明显的谦恭。[60]
这样一看完全满足熹宗的虚荣心啊?太祖也是农民起义的,为什么那么高看自己呢?
对于明朝最重要的是,宋金议和,宋方绝对屈辱,每年片面进贡金帛,并非双方互赠。宋朝皇帝对金称臣。[58]然而皇太极却甘愿低于明朝皇帝一级,只要求比明朝的诸臣高一级。皇太极一再表示,金国不敢与中国并列,只希望地位比察哈尔蒙古人高一点就满足了。[59]他和袁崇焕书信来往,态度上是很明显的谦恭。[60] 可见宋金议和与明金议和两事,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皇太极明白明人的想法,所以后来索性改了国号,不称金国,而称“大清”,以免引起汉人心理上敌对性的连锁反应。[61]
、“汉奸”三件事联系在一起。后来袁崇焕被杀,“主张和议”是主要罪名之一。 当军事上准备没有充分之时,暂时与外敌议和以争取时间,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出名的英主都曾做过。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培养国力,到汉武帝时才大举反击。唐太宗李世民曾与突厥议和(那时是他父亲李渊做皇帝,但和议实际上是李世民所决定),等到整顿好军队后才派李靖北伐,大破突厥。不过这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观念的主流。主流思想是:“与侵略本国的外敌议和是投降,是汉奸。” 其实,同是议和,却有性质上的不同,决不能一概而论。基本关键在于:议和是永久性的投降?还是暂时妥协、积极准备而终于大举反攻、得到最后胜利?单是在现代史上,后者的例子就多得很。共产党人尤其善于运用,如列宁在第一次大战时与德国议和,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订停战协定,北越、南越越共与美国、西贡政府签订巴黎停战协定等都是。
当军事上准备没有充分之时,暂时与外敌议和以争取时间,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出名的英主都曾做过。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培养国力,到汉武帝时才大举反击。唐太宗李世民曾与突厥议和(那时是他父亲李渊做皇帝,但和议实际上是李世民所决定),等到整顿好军队后才派李靖北伐,大破突厥。不过这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观念的主流。主流思想是:“与侵略本国的外敌议和是投降,是汉奸。”
袁崇焕,刚烈,真的是以大局为重,能打胜仗的人主张议和,为什么明熹宗不好好想想呢?估计搞木头太忙了。
上蔡县 富贵为丞相,临危不必言。 若能甘逐客,牵犬出东门。 李斯为秦丞相,给秦二世、赵高杀害,临刑时对儿子叹息说:“从前做平民时,同你牵了黄犬出东门游玩,何等逍遥自在。现在已不可得了。”袁崇焕说:当年秦始皇要驱逐外国客卿,你上什么《谏逐客书》,劝阻了秦皇,留下来做丞相,要是当日你心甘宁愿的走路,今日岂不可以逍遥自在的带了儿子、牵了黄犬出东门游玩吗?(这首诗已含有急流勇退之意,也表示:既要做大官,不免难逃给皇帝杀头的命运。)
既然要当大官,就要承担伴君如伴虎的风险。
据冯承钧译、沙不列撰《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傅》:崇祯三年,澳门葡人队长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广州巨商恐失垄断中西贸易之利,厚赂朝臣,加以阻挠。后葡军队长公沙的西劳阵亡于登莱。《碧血剑》小说略取其意。
当年的明朝确实很狂。
“罗雀掘鼠”和“家人父子”这两句话,充分表现了崇祯完全不顾旁人死活的自私性格。兵士连续四个月领不到粮饷,吵了起来。崇祯不怪自己不发饷,却怪带兵的将帅对待士兵的态度不如家人父子。他似乎认为,主帅若能待士兵如家人父子,没有粮饷,士兵饿死也是不会吵的。俗语都说:“皇帝不差饿兵。”崇祯却认为饿兵可以自己捉麻雀、捉老鼠吃。
每一个战役的基本目标,都是“以战求和”。[82]他清楚的认识到,满清决不是中国的敌手,中国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亡国灭种不可。满族的经济力量很薄弱,不产棉花,不会纺织,衣料不能自给,主要的收入是靠抢劫。[83]皇太极写给崇祯的信,其实谦卑到了极点。[84] 然而崇祯的狂妄自大比他哥哥天启更厉害得多,对满清始终坚持“不承认政策”,不承认它有独立自主的资格,决不与它打任何交道。[85]天启是昏庸胡涂,崇祯却是昏庸傲狠。 为了与满清作战,万历末年已加重了对民间的搜括,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余万两,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明末民变四起,主要原因便在百姓负担不起这沉重的军费开支。
todo move out 碧血剑
参考
卞恒沁. 2018. “刘秀的意义.” 2018. https://m.igetget.com/share/audio/aid/Hms3winIkwVA9mU0KfOj.
游民星空. 2015. “Data Privacy and Anonymization in R.” 2015. http://www.gamersky.com/handbook/201509/659308.shtml.
阎步克. 1996.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