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 read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国经济史的底层逻辑梳理

“土地财政” 的形成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对其进行了深入剖析。作为研究中国经济千年变革逻辑的重要著作,书中所述内容与当下诸多经济现象紧密相关。从春秋时期管仲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到汉武帝实施 “均输平准” 政策,再到当代的分税制改革,中国经济在 “集权效率” 与 “市场活力” 的矛盾运动中持续发展。厘清这一历史演进脉络,对理解当前经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经济底层逻辑

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提出,历代专制政权维持集权统治,需在四个关键领域完成制度建设,该框架贯穿中国千年经济变革历程。这四个领域分别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吴晓波,2014)。

基于这一框架,经济政策的核心目的并非单纯推动经济发展,而是维护集权统治稳定。西汉文景之治时期推行 “放权让利”,表面上是实行 “休养生息” 政策,实际上是由于汉初国力有限,难以完全掌控权力与利益而做出的客观选择(吴晓波,2014);到汉武帝后期,中央推行 “盐铁专营” 政策,这是为强化集权统治、保障战争开支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从现代经济视角来看,“分税制” 改革实质上是对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重新配置;关键行业由国有企业主导,这也是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在当代的延续。理解这一逻辑,便能把握中国经济变革中 “集权与分权” 矛盾长期存在的本质原因。

二、历代重要经济变革者及其政策影响

在中国经济变革的漫长历史中,管仲、王安石等关键人物推行的政策,不仅是他们所处时代应对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更对后世千年的经济制度构建和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续历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管仲:“寓税于价” 的开创者,凯恩斯主义的古代先驱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系统性设计 “国家干预经济” 的改革者。其 “四民分业” 政策,让士农工商分别聚居。从产业经济学视角来看,“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即同一行业之人聚居一处,便于相互交流事务、展示技艺,促进技能经验传承与创新,这与现代产业聚集理论相符。产业聚集通过企业和从业者空间集中,形成知识、技术和信息共享网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管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洞悉这一规律。而且,“相语以利,相示以时”,从业者交流经营获利方法,依据时节分享市场信息,精准把握生产销售时机,推动产销高效对接(吴晓波,2014),但后世这一政策异化为户籍制度,甚至形成 “士农工商” 的等级排序,成为中国传统社会 “重农抑商” 的开端。

管仲的 “盐铁专卖” 政策更具开创性。他提出 “唯官山海为可耳”,主张垄断山海资源(盐、铁),采用 “寓税于价” 方式间接获取财政收入。以铁制工具为例,“一根针上加价一钱,三十根针就可收三十钱,即等于一人应缴的人头税”(吴晓波,2014)。这种征税方式不易引发民众反感,被后世统治者广泛采用,从汉武帝时期到明清的 “官盐制度” 都受其影响。

管仲的 “以工代赈” 思想极为超前。他主张在灾荒年份,国家通过修建宫室台榭,为民众创造就业机会,重点解决赤贫者的生计问题(吴晓波,2014)。这种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比西方 1929 年大萧条时期的凯恩斯政策早出现两千多年。

2. 商鞅:“命令型计划经济” 的鼻祖,国家利益优先的极致

若说管仲的改革注重开放通商,战国时期商鞅的变法则偏向封闭耕战。秦国地贫民淳,无工商传统,商鞅的改革逻辑简单直接:通过种地产出粮食,粮食供养军队,军队打仗抢夺土地,然后继续种地(吴晓波,2014)。

他的核心政策《垦令》,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全国人民都成为农民。商鞅认为,“治国之要就是让民众‘归心于农’,大家都去耕地了,民风就朴实而纯正,国力就可强大”(吴晓波,2014)。为限制民众从事其他行业,他极度仇视商业,将其视为 “国害”,出台政策抑制工商业,提出 “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吴晓波,2014)。

东周以后,人口激增打破了原有的 “固定秩序”:各国间的无人地带消失,冲突加剧;贵族等级松动,平民学者周游列国,最终促成 “百家争鸣”(黄仁宇,2007)。黄仁宇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制度的塑造作用:纤细黄土、季候风与黄河水患,共同推动中国走向 “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官职体系”,因为只有统一的中枢,才能调动资源应对黄河灾害(黄仁宇,2007)。长期依赖统一力量治水的历史实践,在无形中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使 “大一统” 观念深入人心。从先秦时期起,人们就认识到,只有凝聚力量、协同治理,才能抵御水患,保障生存与发展,这是中国人统一思想的重要历史根源。商鞅的 “军爵制”(以杀敌数量授爵)打破了贵族世袭,使平民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这一制度与后世隋唐的 “科举制” 共同构成了中国 “平民社会” 的基础。但代价是 “国家利益绝对优先”:个人幸福、商业活力、思想自由,都要为 “统一天下” 的目标让步。这种 “唯生产力论” 的功利主义,成为后世计划经济的雏形,吴晓波甚至称商鞅为 “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王安石、陈云则是不同时代的执行者(吴晓波,2014)。

3. 王安石:“全面配套改革” 的失败者,国家主义的警示

北宋王安石的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改革之一。他的目标明确,即增加财政收入与缩小贫富差距,但手段是全面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推行均输法(国家垄断物资产销)、市易法(国家垄断城市零售)、青苗法(国家向农民放贷)(吴晓波,2014)。

王安石的出发点是好的,比如青苗法旨在 “补助耕作”,规定 “每笔贷款的利息为 20%,一年可贷两次”(吴晓波,2014)。但在实际执行中,地方官为完成指标进行摊派,“把陈旧的霉粮放给农户,收回的却必须是新粮,放的时候斤两不足,收的时候却故意压秤”(吴晓波,2014),最终演变成对农民的盘剥。

更深刻的教训是,王安石的变法表明,“基于法家战略和儒家伦理的治国手段,在经济改革领域已无路可走”(吴晓波,2014)。这一论断源于变法过程中暴露的根本矛盾:一方面,法家强调集权管控,王安石通过 “青苗法”“市易法” 等措施将经济权力收归中央,以国家资本干预市场,虽短期内充实了国库,却破坏了民间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损害了农商利益;另一方面,儒家倡导仁政惠民,但变法推行中官员为完成政绩指标,强制农民借贷、低价收购商人货物,违背了儒家 “藏富于民” 的伦理初衷。当法家的强控制与儒家的弱干预在实践中发生冲突,既无法提升经济效率,也丧失了社会公平底线,最终使这场改革沦为国家与民争利的工具,印证了传统治国理念在近代化经济转型中的失效。他的失败给后世留下巨大心理阴影,此后南宋、明、清的治国者基本放弃了体制内的制度创新,转而采用更严酷的管制维持统治,最终走向闭关锁国。

三、开放与集权的历史循环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呈现出 “开放→搞活→失衡→内乱→闭关→落后→再开放” 的发展规律,汉、唐、宋、明、清、民国时期的经济演变大多遵循这一进程。

唐代贞观年间推行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的开放政策,推动商业繁荣,形成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的局面(吴晓波,2014)。但后期节度使权力过度分散,引发安史之乱,破坏经济稳定发展。明清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明朝修筑长城、清朝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虽维持短期社会稳定,却致使中国错失工业革命发展机遇,最终被迫开放。

此外,存在 “70 年繁荣定律”。据吴晓波引用傅斯年观点,中国历史上每出现约 70 年稳定期,便迎来经济繁荣。秦末大乱后文景之治、隋文帝统一到贞观之治的过渡,以及宋太祖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后范仲淹时期的中兴,均在两三代人时间内实现。1978 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稳定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样符合该定律。

不过,此规律伴随潜在问题。经济活跃发展常引发贫富差距扩大与地方势力增强。20 世纪 90 年代乡镇企业发展为经济注入活力,但导致 1992 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例降至 28%,促使分税制改革推行(吴晓波,2014)。当下 “土地财政” 现象,是地方政府在分税制框架下的应对策略,体现历史经济变革逻辑在当代的延续。

四、历史照进现实:当下经济挑战的古代参照

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在历史中存在可资借鉴的案例。例如:

  • 国企改革与专营制度的历史作用:管仲推行 “盐铁专卖”,汉武帝实施 “铁业全垄断”,国有专营制度长期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稳定与社会安全的重要手段。这些政策通过掌控关键产业资源,不仅充实了国家财政,也为国防建设、公共工程等提供资金。依据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2014)中的研究,历代政府始终保留国有经济体系,因其对维持社会稳定、推动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并非削弱国有经济,而是通过优化管理机制,强化国企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提升民生福祉方面的功能,确保国有资产收益服务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稳定与社会公平的均衡。

  • 土地财政: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大幅减少,仅留存不到 17%的财政收入,却需承担 80%的民生支出(吴晓波,2014) ,财政收支失衡致使地方依赖土地出让金获取收入。这一现象与汉代吴王刘濞通过控制铸钱、盐铁专营积累财富具有相似性,本质上都是地方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状况下,为维持财政运转采取的经济策略。

结语:以史为鉴,突破经济发展困局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系统分析中国经济变革历程,揭示在大一统格局下,处理集权与分权、国家与民间、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是经济变革的核心命题。

从管仲推行盐铁专营,到改革开放实施市场经济政策,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始终在调整变化。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而过度集权往往引发发展失衡。当前,中国面临 “中等收入陷阱” 挑战,历史经验表明:稳定与发展相互依存,单纯追求稳定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需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合理分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城乡均衡发展的利益分配体系,才能打破 “开放 - 失衡 - 闭关” 的经济发展循环,实现长期稳定繁荣。

吴晓波强调,研究历代经济变革是理解当代中国经济的重要基础。梳理历史经验,旨在从经济发展实践中总结规律,为未来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吴晓波. (2014).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浙江人民出版社.

黄仁宇. (2007). 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